产品目录
联系方式
联系人:业务部
电话:023-8119168
邮箱:service@hgledlighting.com
是“催涨剂”还是“弄潮儿”? |
编辑:重庆西屋电气有限公司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是“催涨剂”还是“弄潮儿”? |
引言:
1986年,当第一部《世界大宗商品市场年鉴》出版时,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只是扮演边缘的角色。25年后,这一世界大宗商品市场的权威著作首发中文版的时候,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汽车市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已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目前,大宗商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物资储备、能源自给、大宗商品定价权、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电子交易市场)、通货膨胀及汇率问题等一系列与大宗商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问题更是成了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实业界、金融界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有分析机构指出: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制造”的十年,第二个十年会是“大宗商品贸易的十年”。如上所述,我国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地位如此重要,主要还是受益于前十年的“中国制造”。大宗商品是继“中国制造”之后,中国影响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领域。我们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买主,“中国需求”成为国际市场的风向标,部分商品由净出口转向净进口等等迹象无不说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博弈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是做国际商品市场的“催涨剂”还是“弄潮儿”?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价格的“催长剂” 自2008年至2010年,从有色金属到粮食,从煤炭到艺术品,中国需求对世界大宗商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出现的原料供给短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价格跳跃式上涨等问题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危机”,铁矿石、有色金属、天然橡胶、糖、咖啡等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长达数月的疯狂上行,年末因欧洲债务危机和投资者对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政策收紧的担忧,商品价格又紧急“掉头”,出现回落。研究者指出:市场供给面的制约成了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中国市场发挥着足以影响全局的作用。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工业或社会原因导致的供给中断、成本的大幅上升、资源的相对紧缺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 据了解,2010年中国9种重要大宗商品(煤炭、铁矿石、石油、电解铝、钢铁,铜、锌、橡胶、食糖)的表观消费量在63亿t以上,比上年增长11%~14%,其中石油、煤炭、铁矿石三大品种增幅均达到或超过12%。目前,中国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内,中国粗钢全口径需求量将会达到9亿t,由此必然引发出对于铁矿石、炼焦煤、燃油的巨大需求。 中国需求的支撑势必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首先是进口量的激增。2010年1~8月,中国9种重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量为近7亿t,约占需求量的19.3%,比上年增长9.8%,其中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46%,石油进口增长22.6%。到2010年9月,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4.4%,比去年同期上涨14.3%。重要大宗商品中,矿产品类价格涨幅最大,食糖类价格上涨38.8%,橡胶类上涨37.2%;金属和能源类上涨12%左右。据测算,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仍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话语权之争 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场已经进入一体化时代,新的形势对为中国企业如何在大宗商品运营中、在价格的形成机制方面产生影响提出了新的任务。众所周知,谁掌握了价格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大宗商品的利润分配,当前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弱势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经济体。理应在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上发挥更为建设性的作用。 以金属铜为例,2010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为792万t,约占全球铜消费的44%,目前铜价格的走向仍然是以伦敦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为主导;2010年中国大豆消费量是6 719万t,是美国的1.4倍,其中进口5 400万t,占全球进出口贸易量的55%,目前大豆价格的走向是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为主导;棕榈油我国今年进口量近700万t,约占全球进出口贸易量的20%左右,中国棕榈油期货成交量是马来西亚期货交易量的10倍,但棕榈油期货价格走向仍受马来西亚大马交易所价格的很大影响。 有专家指出: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缺乏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价机制是制约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因而有识之士期待:国家应以铅、煤炭期货上市为契机,努力谋求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先从业已在国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定价机制的镍、铜、稀土、铁矿石、煤炭、铅锌等几个领域为突破口。 如何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要在产业链的“头”和“尾”上下功夫,而不能仅仅关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需要整合大宗商品的整个价值链。换句话说,谋求定价权需要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最前端和最末端寻找机会。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从原来的被动加工者转型世界资源的主动调配者。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先要在制造方面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大宗商品领域只能走谋求定价权之路。 国家大宗商品新布局 近几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显著升温,整体呈现四大特点:国内需求拉动整体消费旺盛增长;产量大量释放,产能过剩问题缓解;材料成本推动,价格行情震荡上行。因而在新一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预计继续呈现升温态势,供求关系偏紧,价格高位震荡运行,市场金融化进一步发展基本特征。 应对上述特征,国家层面的布局基本可以理解为:物资储备的升级和扩建;金融市场创新和质变以争取话语权;国家对大宗商品的调控手段也要更新换代。 有消息称,目前国家储备局等机构正在对大宗商品各个品种进行调查,对已有的储备总量是否需要做出调整、是否应该增加新的储备品种等进行论证。我国各个品种的储备都普遍低于国际惯例,尤其是石油和金属。今后这些品种增加储备的可能性较大。 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还会进一步发展。比如,铁矿石期货市场的建立,正在被多方面关注和探讨。铁矿石市场的金融化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发展趋势。有关方面因势利导,积极组建铁矿石、稀土金属等原材料期货市场,实现中国自己的大宗商品格指数,对于向世界矿业巨头争取的价格话语权,以中国因素积极影响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某研究机构表示:中国正在借鉴美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手段和能力,更有效配置能源和资源,使用大规模储备有效吞吐、调节物资。一位长期接触决策层的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期货品种上市会先补齐工业类,具体顺序很可能是铅、焦炭、甲醇,而原油期货也会加快步伐。决策者们开始更多地借助期货去理解市场,并且在特殊情况下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进行调节。 企业是关键 无论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来,中国企业将是竞争中的主体,企业的风险控制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有分析认为,大宗商品“牛市”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今后很有可能出现“市场拐点”。比如数年内铁矿石市场将会由供应紧张转变为供大于求,即所谓“风水轮流转”,价格亦相应跌落。 还有观点称,中国企业不必死守耕地红线,国内粮食、油料等农产品不够时可以到国际市场购买,相信一段时期后,世界农产品供应会出现大面积过剩。 最近有学者提出,三大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一是中国经济高增长有可能触碰“高增长边界”。这种危险确实存在。二是高油价会对欧美经济产生冲击。三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飙升,将加剧新兴经济体的严重通货膨胀威胁。上述几个因素的碰撞叠加,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事实上,盲目相信“市场拐点论”有害无益。纵观大的市场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不可再生,石油、煤炭、矿石等在内的几乎所有资源性商品,今后供求关系都将越来越紧,即便是谷物等种植业,也会因为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求宽松。“资源瓶颈”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约束。 能否长期能否承受这种压力,将是对于中国企业的严重考验,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正确应对。 第一、千方百计获取资源。企业竞争的实质是资源的竞争,因此建议企业走出去,加大投资力度,千方百计获取资源权益,并且提高物流保障力度。据了解,当前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总量中,已经拥有了部分权益产品。如中钢协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中有6 000万t权益矿,2011年预计将再增3 000万t,预计到2013年真正能形成权益矿约1.5亿t。还有报道称,中国海外投资的铁矿石锁定资源量已达180亿t。 第二、努力降低单位消耗。从战略上消除中国经济资源“瓶颈约束”,应当在开源节流并举。为此,必须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技术进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循环使用,从而大幅减轻经济增长对于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 第三、加快大宗商品市场发育程度。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权威的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产生中国价格影响力,这是新形势下重获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金融机构要有远见,紧密配合,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们也要积极参与。当然,这毕竟是一个较新事物,一些企业还不熟悉。因此需要谨慎对待,不可“追风”,一拥而上。 总之,中国有着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市场,我们应该为世界最大商品市场期货与现货的建立,为最权威价格指数的形成提供了天然优势。因而,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浪涛中的“弄潮儿”。 |
上一条:核安全峰会:一半是核 一半是油 | 下一条:中石油不赞成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油企 |